.:. 草榴社區 » 技術討論區 » 张伯伦为什么“坚持绥靖”?
--> 本頁主題: 张伯伦为什么“坚持绥靖”? 字體大小 寬屏顯示 只看樓主 最新點評 熱門評論 時間順序
鹰酱


級別:騎士 ( 10 )
發帖:2468
威望:326 點
金錢:111 USD
貢獻:1600 點
註冊:2023-10-16


张伯伦为什么“坚持绥靖”?



作者:亚丘

慕尼黑会议 图源:网络

“兵者,国之大事,死生之地,存亡之道,不可不察也。”        —《孙子兵法·始计篇》—

战争,是一个国家的头等大事,决定着无数人的生死存亡,而战争中国与国之间的尔虞我诈、纵横捭阖,就是人类最高级别的博弈。

01

张伯伦出生于一个政治世家,家世显赫,他的父亲(约瑟夫·张伯伦)是英国的殖民地大臣,被视为20世纪初英国最重要的政治家之一,他的哥哥(奥斯丁·张伯伦)则历任财政大臣、印度大臣、掌玺大臣、外交大臣、海军大臣,不过整个家族最出名的人,还是内维尔·张伯伦,在担任了多年的卫生大臣和财政大臣后,凭借着丰富的从政经验和在保守党中的崇高威望,他最终当上了英国首相。


阿瑟·内维尔·张伯伦 图源:网络

那一年是1937年,世界风云变幻。

在欧洲,人们普遍沉浸在一种极端的和平主义思想中,19年前的那场大战夺走了1600万人的生命,那时的人们还将其称之为“世界大战”,而不是“第一次世界大战”,他们没有想过这种战争还会有第二次。

19年也没能抹平战争的创伤,人们极端地想要回避战争、保持和平的现状,但有一个国家的人例外——德国。

作为一战的战败国,德国在《凡尔赛和约》中失去了65000平方公里的土地和接近七百万人口,赔款1320亿马克,所有的海外殖民地被瓜分,军队的数量和规模也被严格限制,得知条约内容后,一股屈辱、愤怒的情绪在德国民间长期弥漫,最终在希特勒上台后,转变为狂热的复仇主义。

在欧亚大陆的另一端,情况也同样复杂。

伴随着一战的结束,三个庞大的帝国——奥匈帝国、奥斯曼帝国、沙俄帝国纷纷解体,在旧帝国的尸体上,一夜之间出现了许多新生的政权和国家,使得世界局势更加复杂多变。

这其中最让英国头疼的是苏维埃政权。

游荡在欧洲的共产主义幽灵最终变成了一个红色巨人,震慑着整个西方资本主义世界。

西方列强内部也是矛盾重重,英国在世界霸主的位子上坐了一百多年,却越来越力不从心。

在帝国外部,新的挑战者不断出现,美国崛起,德国纳粹上台,日本在远东扩张,意大利盘旋于地中海;在帝国内部,独立运动风起云涌,殖民地人民不再唯英国马首是瞻,纷纷寻求更多的自主权,这一切都在冲击着英国主导下的世界秩序。

张伯伦上台时,面对的就是这样一个危机四伏的局面。

02

他所做出的第一个选择,就是继续执行上一届政府留下来的绥靖政策。

所谓绥靖,是指以退让妥协来安抚对手、避免战争。

绥靖政策并不是张伯伦的发明,他之前的两届英国政府,都一直奉行绥靖政策,在918日本侵华、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、德国入侵莱茵兰这一系列法西斯扩张行为中,英国都是姑息纵容的态度,要么只进行外交上的谴责,要么只施加一些微不足道的经济制裁,作为当时国际联盟的主导者、世界秩序的维护者,英国为什么要一再退让?

这背后其实有很复杂的现实因素,绥靖政策最根本的原因,是英国的衰落。

在19世纪20年代,英国的经济体量占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50%,压倒性的经济优势让英国无所畏惧,敢于发动战争打击任何挑战者,但是经过了一百多年,等到1930年的时候,英国的经济体量已经缩减到只占10%,维持广大的殖民地和整个英联邦就足以让英国焦头烂额,在帝国江河日下的大背景下,大部分英国官员都更倾向于维持当今的局面,而不是冒险去发动一场结果未知的战争。

另一个原因,是英国的传统对外政策。

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,法国想趁着德国战败的机会,永久性地削弱德国,但英国不愿意,长期以来,英国奉行“光荣孤立”政策,搞大陆均势,使欧洲大陆的强国——主要就是德国和法国彼此牵制,避免出现一方独霸欧洲的情况。

英国就通过这种扶弱抑强的平衡术渔翁得利,维持自己的霸主地位。

在那时的英国看来,相比于战败受到制裁的德国,同为战胜国的法国威胁才更大,所以在德国壮大扩张的初期,英国并没有大加阻碍,反而玩的是一手扶德抑法,更直接的体现就是《洛迦诺公约》和《英德海军协定》,前者削弱了法国对德国的制裁权、让德国逐渐摆脱了战败国身份;后者解除了德国的海军军备限制,在没有英国的明确支持下,法国也不敢擅自对德国开战,只能眼睁睁看着德国坐大。

03

绥靖政策还有一个原因,是从民间到官方普遍弥漫的反战情绪。

一战英国虽然是战胜国,但所得甚少,除了大量的人员伤亡,英国经济也备受打击,出现了严重衰退,直接导致英国失去了世界金融中心的地位和英镑霸权的没落,生活的困苦让人们对战争极度失望,极端和平主义开始出现。

英国著名作家尼利尔斯甚至说:

“就让我们失去我们的帝国吧,如果这是一种必然。就让德国来统治我们吧,如果他们想要如此。”

在这样的社会思潮下,英国政府没有勇气再去打一场大战。

1938年3月21日,在德国和奥地利合并的前夕,英国参谋长委员会的一份报告放到了张伯伦桌前,报告显示,如果英国为了遏制德国扩张而与其开战,意大利和日本将会趁机推进,最终演变成一场世界大战。

对此张伯伦做出的判断是,要么彻底避免战争,要么避免成为第一个参战国。这两个选择都指向了同一条路,那就是绥靖政策。

所以在德奥合并的时候,张伯伦站出来说:

“奥地利不能指望其他大国的援助。”

得到英国默许后,希特勒长驱直入,吞并了奥地利。

在这件事上,希特勒和张伯伦看似一唱一和,实际上两个人已经有了重大分歧,在张伯伦眼中,兵不血刃就得到了整个奥地利的希特勒,应该已经满足或者马上就要满足了,但实际上,吞并奥地利大大刺激了希特勒的野心。

张伯伦最致命的错误就在于,他对于希特勒有严重的误判,他以为希特勒不过是一个普通的右翼民族主义政客,施以恩惠就能拉拢他作为现有秩序的维护者,但实际上希特勒是一个百年难见的战争狂人,一个从社会底层走向顶层,与传统政客截然不同的独裁者。他所提出的诸多口号,比如征服欧洲、统治世界,并不只是拉拢人心的口号,而是他真心想要实现的目标。他并不满足于坐在英国人安排好的客座上吃饭,他是想直接掀桌子,但是这些巨大的野心又被希特勒巧妙地掩盖了,在二战爆发之前,希特勒和他统治下的德国,对外营造的形象一直都是《凡尔赛和约》的受害者。

“我们不过是想拿回本属于我们的东西。”

再加上之前的扩张行为中,确实没有发生大规模的军事冲突,所以包括张伯伦在内的大部分欧洲政客,对于希特勒都缺乏足够的警惕。

如果只是因为前面这些原因,那张伯伦还有回心转意的可能,但是对于苏联和共产主义的敌视,让张伯伦彻底走上了绥靖主义的绝路。

张伯伦的如意算盘是,通过绥靖,极力缓和英国和德国的关系,将德国的扩张和侵略导向东方,祸水东引,让德国和苏联发生战争,坐看两个心腹大患你争我斗,他是如此的喜欢这个一箭双雕的计划,因为他坚信德国和苏联是水火不容的。

希特勒在上台时搞出的国会纵火案,就狠狠打击了德国共产党,而纳粹主义又是反对共产主义的,再加上德意日三国缔结的《反共产国际协定》以及由此组成的军事同盟,让张伯伦相信法西斯的主要矛头是苏联,而不是英国、法国和他们的一票欧洲盟友。

就在这样的信念下,绥靖政策迎来了它的巅峰——《慕尼黑协定》。

在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地区,有三百多万德意志民族居住于此,希特勒看上了这块与德国接壤的土地,打算以此作为突破口,占领整个捷克斯洛伐克。

他暗地里指使纳粹党员煽动当地民众,要求“独立”和“民族自治”,紧接着又公开声称:

“德国不能容忍国外的德意志民族受到欺侮,将要采取行动。”

以此来威胁捷克斯洛伐克。

捷克斯洛伐克政府此时还比较强硬,直接宣布了全国总动员,征召一百万士兵准备开战。

事态迅速升级,战争一触即发。

就在此时,张伯伦坐不住了。

法国与捷克斯洛伐克签过互助条约,如果德国真和捷克斯洛伐克开战,英法都难免被拖下水,他立即飞往德国与希特勒会晤,希望和平解决此事。

1938年9月29日,德意英法四国首脑齐聚慕尼黑,商讨如何解决苏台德问题,可笑的是,拥有苏台德地区主权的捷克斯洛伐克却没有参加会议,在会议结束后才被告知了会议内容,这是一场彻底的阴谋,四个国家坐在谈判桌上瓜分了另一个国家的领土。



希特勒在会议上狮子大开口,墨索里尼当起了中间人,而张伯伦和达拉第(法国总理)几乎全盘接受了希特勒的条件,只要求他此后不再提出更多的领土要求。

希特勒答应了。

他们随即签署了《英德宣言》和《法德宣言》,承诺“永远不会投入彼此之间的战争”。

得到希特勒的保证后,张伯伦甚至有点开心,反正出卖的也不是英国的利益,他认为自己取得了一场外交胜利。

达拉第(法国总统)虽然将信将疑,但没有英国的支持,法国也不能战胜德国,于是他只能寄希望于希特勒言而有信。

在回到伦敦下飞机的时候,张伯伦面对记者挥舞起了手中的协议,激动地说道: “我带回了一个时代的和平。”



没有人怀疑他的话,现场爆发出一阵掌声。

六个月,张伯伦的美梦只做了六个月,就破灭了。

1939年3月,德国背弃诺言,出兵捷克斯洛伐克,深感被英法抛弃的捷政府,没有怎么抵抗,就倒向了德国,很快捷克斯洛伐克全境被德国占领。

消息传到英伦三岛,引爆了舆论。

所有人都感觉自己被希特勒欺骗了。

面对汹涌的民意,被狠狠打脸的张伯伦慌不择路,公开向波兰、希腊、罗马尼亚提供安全保障,宣称一旦德国进攻它们,英国就会向德国宣战。

张伯伦天真地想用这种方式恐吓希特勒,迫使他放弃进一步的扩张,但希特勒毫不畏惧,他手上还藏了一张牌。

04

1939年8月23日,德国与苏联签订了《苏德互不侵犯条约》,两国约定互不侵犯,共同瓜分波兰。

消息从莫斯科传出,震惊了整个世界。

得到消息的张伯伦一句话都说不出来,一切都完了。

他曾经以为自己可以把希特勒和斯大林玩弄于股掌之间,但结果他才是被耍的那一个。因为意识形态的分歧,他没能和苏联达成联盟,但希特勒和斯大林显然更加灵活,鹬蚌没有相争,反而一起摆了渔翁一道。

短短几天之后,德国闪击波兰,由于之前的承诺,英法不得不向德国宣战,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。

德国以惊人的速度击败了波兰,苏联也从另一边入侵,两军最后在布列斯特会师。

希特勒这一次倒是非常守约,他按照约定将布列斯特和附近的要塞移交给了苏联,双方还举行了联合阅兵,历史总是充满巧合的,两年后的苏德战争就是在这里首先爆发,德国移交给苏联的布列斯特要塞,最终也成为了他们东进路上一颗难以拔除的钉子。

不过这些都是后话了,在当时举办完阅兵后,德国随即调转马头,将刀锋挥向了西欧,不到一年后,法国投降。

德国征服了整个西欧大陆。

英国自食恶果、孤悬海外,迎来了它的至暗时刻。

在绥靖政策破产后,张伯伦的政治生命也走到了终点,许多议员毫不留情地抨击他,反对派提出不信任议案开始倒阁,此时张伯伦终于醒悟,他想起了一个人——温斯顿·丘吉尔。

丘吉尔曾多次反对他、呼吁全面备战、提防希特勒、与苏联组建反法西斯同盟,这些观点可以说是颇有见地。

在最后时刻,张伯伦决定亲手给自己的错误画上句号,他向国王请辞,并推荐由丘吉尔担任首相。

张伯伦留下的也不是一个彻底的烂摊子,除了绥靖,他还干了很多事。

对内,他通过了诸多法案,规定最长工作时间、改善工作条件、为百姓提供义务体检、为工人提供带薪休假,这些举措促进了英国社会的进步。

对外,他不断提高军费预算,优先发展空军,尤其是战略轰炸机,为不列颠空战的胜利打下了基础。

张伯伦还力排众议,启用孟席斯领导军情六处,正是孟席斯发掘了计算机天才图灵,由他们领导的小组一举破解了德国密码系统——英格玛。

为后来的北大西洋反潜、诺曼底登陆立下了赫赫功勋。

可这些事,张伯伦都看不到了。

1940年11月9日,张伯伦因癌症去世,历史就此翻篇。

05

当我们今天回顾这段历史,会发现在绥靖政策的背后,张伯伦也有他自己的战略考量和不得不妥协的现实因素,他做出了当时大部分政客都会做的选择。

如果希特勒的野心没有那么大;如果德国的军事没有那么强;如果苏德一直保持敌对,绥靖政策都有可能成功。

可历史从来没有如果,人们选出一个国家领导人,并不是为了让他做一些大部分人都会做的选择,也不是为了让他向现实妥协。

在风云突变的时代里,人们对领袖寄予厚望,人们希望他能高瞻远瞩、深谋远虑、挽狂澜于既倒、扶大厦之将倾,这个要求很高,可当你握着天下的权柄时,就应该做到这些事。

历史上有些人的确做到了,所以他们名流千古;而张伯伦没有做到,就只能抱憾而终。




赞(0)
DMCA / ABUSE REPORT | TOP Posted: 08-19 01:22 樓主 引用 | 發表評論

.:. 草榴社區 -> 技術討論區

快速回帖 頂端
內容
HTML 代碼不可用

使用簽名
Wind Code自動轉換

按 Ctrl+Enter 直接提交