说历史:杨宇霆之死
张学良晚年口述历史时回忆说:他早就知道杨宇霆有野心,想造反。他本来不想过早杀杨常二人,怕奉系内部特别是老辈们寒心,说自己诛杀功臣元老,容不得人。对自己领导奉系不利。但又怕等到杨宇霆造反时再杀他,会给东四省的军民带来巨大损失。
郭鬼子造反时,东四省的老百姓因为战争受到了损失,而双方都是奉军,且大多都是自己的部下,伤亡不少。让张学良觉得愧对东北的父老和自己的部下。如果等到杨宇霆起兵造反再杀他,那样郭鬼子的事件又会重演。
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张学良接到密报:杨宇霆有私通日本人之嫌。如果杨宇霆和日本联手,那麻烦就大了,到那时张学良未必治得了他。
杨宇霆明里暗里拉拢收买张学良的部下和奉军其他要人,比如富双英、张宗昌等。张学良不让张宗昌带军队回东北,并且还要杀了他。杨宇霆则为张宗昌说话,把张学良的态度告诉了张宗昌,张宗昌当然恨张学良。杨还私下密会北伐军前线总指挥白崇禧。
杨宇霆对张学良是以周公辅佐成王的老元良自居,这一点连白崇禧派来联络的总参议何千里都看得出来,何后来回忆:
杨为人骄横自大,他的公馆经常门庭若市,宾客云集,俨然形成另一政治重心,这自然不能不使张学良对杨有如芒刺在背之感。我有一次见张似乎抱怨地向杨说:
“我说我干不了的,老杨,还是你来干的好!”
我不禁为之愕然。
杨却笑着说:”咳!甭说那个,不要焦心,您现在身体不好,少烦神,多保养,有事大家商量,我代你张罗张罗。”
词虽婉逊,但语气之间,不难看出他是以监辅少主的元老重臣自居的,不能说杨绝无一点取张而代之的野心。一方面,杨宇霆偏袒张(宗昌)、褚(玉璞),似有挟以自重、留为后用之意图;另一方面,也正因为如此,所以张学良始终坚持对张、褚采取彻底解决之态度。
另外,张学良的大位缺乏合法性,本来大家推举的是辅帅张作相为老帅继承人,但张作相讲究“人情世故”,认为应该父死子继,把大位让给了张学良。也就是说小张继位,并不是如储君皇太子继位那样天经地义,如果当时大家推举了另外一个人,比如张景惠,他如果不让位给小张,那小张也就不会是东北王。大家同意你小张干,还是看了老帅的面子和同情老帅的遭遇。张作相当时让位小张时就说了“你好好干,我会像服从大帅那样服从你,如果你不好好干,我会拧着你的耳朵打你耳光”。
可小张那时是吃喝嫖赌抽,五毒俱全,且不理政务,这是大家都看在眼里的,不当面说,背地里也会说。再加上小张搞东北易帜,老派们也都是不支持的。老派们都有自己的势力和嫡系,都是奉系这家公司的创始人股东,就如古罗马的元老院,如果哪天杨宇霆或者其他哪位大佬召集开会,会上提出撤换小张,推举辅帅或者杨督办任东北王,大家一致同意,那小张就得下台。其他想为小张说话的人也无话可说,因为小张坐东北王这个大位的确德不配位,才也不配位。
小张晚年回忆时曾经说他当时并不打算杀杨常二人,特别是杨宇霆,只是准备把他关起来,但小张的“大姐”于凤至就坚决不同意,认为如果只是关起来,那些元老们一定会来说情,到时你放人还是不放人?不放人,就得罪了来说情的元老。放人,杨常也不会感谢你小张,反而会留下巨大的隐患,于是小张下决心处决了杨常。虽然晚年小张说自己错了,不该杀杨常二人,但他当时的确不杀不行,除非他不想当东北王了。
赞(2)
|